2022-03-28
Share Webpage

水蜜桃、茶葉化肥再減量 環署擬擴大推廣「生物防治技術」

未來新北坪林、石碇的茶園,桃園復興的水蜜桃,將有望減少15%的肥料用量。環保署近年推動「生物防治技術」,透過生物菌劑、生物炭及生物性肥料,達到減用化肥的目的。在今(23)日成果發表記者會上,果農覃明達表示,剛開始因擔心成效不佳而只以兩分地進行「生物防治技術」,結果水蜜桃的肉質及果粒大小成長約20%,收益也因此增加二至三成。
環署也預告,將選定翡翠水庫與石門水庫集水區作為後續推廣對象,不僅減少施肥,還能改善水質、降低污染。
過度施肥致水質污染 環署推土壤加入生物炭、合理化施肥
施肥是農業耕作極為重要的一環,但過度施肥不僅造成成本浪費,無法被作物吸收的氮磷營養鹽,還可能因此進入水體、帶來水污染。
目前全球正面臨過度施肥造成土壤氮磷過多、水源污染的問題,研究顯示,慣行施肥只有20%50%的肥料會真正被作物吸收。為了帶動農業施肥方式的改變,環保署於2019年至2021年與國立台灣大學進行「生物防治技術」農田試驗及推廣,運用生物菌劑、生物炭、生物性肥料等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肥料使用。
參與此計畫的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(食品所)研究員郭楊正指出,化學肥料相較傳統肥料的可溶性更高,吸收速度較快,相對地,遇到雨水沖刷時,養分流失率也更高,導致農民必須不斷重複施肥。
郭楊正說,生物菌劑或生物炭都具備良好的保肥功能,使肥料有效存在土壤中、降低養分流失率,讓作物充分吸收;因此,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的農民,肥料用量都有顯著減少。此外,由於生物菌劑可自行培養,也能大幅降低耕作成本。
農民分享肥料減用成果 產量、果肉品質皆提升
參與研究計畫的三位農民今日也出席記者會,分享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後的農產成果。
種植水蜜桃的桃園市復興區易來富農場經營者覃明達表示,剛開始接觸生物菌劑時,因擔心成效不佳造成損失,只劃設兩分地進行試驗,結果發現水蜜桃的肉質及顆粒大小,成長了約20%
覃明達說,水蜜桃果實大小對農友來說是重要收益指標,收益也因此增加約二至三成,他還說,未來預計擴大實施面積,在自家農場全區施用生物防治技術。他強調,未來還希望將此技術推廣給拉拉山其他的水蜜桃農友。
桃園市大溪區日華農場主人葉日華也分享,在施肥前將生物炭粉碎加入土壤,活化後的土壤,肥料使用量減少約四成。此外,農場內的紅肉李產量不僅增加11%,色澤與肉質品質也提升。葉日華說,參與計畫後整體收益提升了12.5%
東昇茶行主人鄭東昇在翡翠水庫上游的坪林種植有機茶,他於兩年前開始在種植過程中加入生物菌,明顯感受到植物吸收效率提升、施肥量下降及產量提升的效果。他說,使用生物防治技術除了可以保護土地,也能避免讓下游居民喝到受污染的水。

(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;廖禹婷報導)


點選連結至環資中心閱讀更多資訊